-
联系电话:17380157752
-
联系人:吴经理
-
邮箱地址:352349268@qq.com
-
公司地址:成都高新区益州大道北段388号8栋10层1005号
联系电话:17380157752
联系人:吴经理
邮箱地址:352349268@qq.com
公司地址:成都高新区益州大道北段388号8栋10层1005号
作者:张富斌
发布:2023-06-14 13:26:35
阅读:18
自有生物界开始,生物毒素就已经存在于生物界,人类对于生物毒素的研究和利用也有较长的历史。生物毒素是生物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竞争和对环境适应中不断演化出来的特殊复杂性状,生物毒素的存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
同其它类群相似,鱼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其中,有些种类在生长过程中,其体内会产生或者积累毒素,当其它生物捕食后便会引起中毒现象;还有部分鱼类形成了具有毒腺的硬棘,一旦被该硬棘刺伤后会造成疼痛甚至发生中毒情况,像这类包含有毒棘或体内具有毒素的鱼类被统称为有毒鱼类(Ichthyotoxic fishes)。
“拼死吃河豚”是公众对有毒鱼类最直接的反馈,河鲀,通常泛指是鲀科(Tetraodontidae)鱼类,因大多数体内含有河鲀毒素(Tetrodontoxin)而具有极强的毒性,在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则容易引起食用者中毒。研究表明,除河鲀外,世界范围内还广泛分布着其他种类的有毒鱼类。据不完全统计,有毒鱼类是有毒脊椎动物中最庞大的类群之一,保守估计在2500种以上。目前已知的多数分布于海洋中,如魟科(Dasyatidae)、鲉科(Scorpaenidae)和毒鲉科(Synanceiidae)中的大部分种类。
根据伍汉霖(2002)在《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一书中,将有毒鱼类分为珊瑚礁毒鱼类或肉毒鱼类(Ciguatera-producing fishes)、鲀毒鱼类(Tetrodontoxic fishes)、卵毒鱼类(Ichthyootoxic fishes)、胆毒鱼类(Call-bladder poisonous fishes)、血清毒鱼类(Ichthyohemotoxic fishes)、肝毒鱼类(Ichthyohepatotoxic fishes)、易生成组胺毒鱼类(Histamine and saurine-producing fishes)或称为鲭毒鱼类(Scombrotoxic fishes)、蛇鲭毒鱼类(Gempylotoxic fishes)或称为含蜡脂鱼类(Wax-producing fishes)、含真鲨毒素鱼类(Carchatoxin-producing fishes)、刺毒鱼类(Venomous or Acanthotoxic fish)及皮肤黏液毒鱼类(Ichthyocrinotoxic fishes)。
在淡水有毒鱼类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包括胆毒鱼类、卵毒鱼类和刺毒鱼类。其中,胆毒鱼类是指其胆汁含有毒素的鱼类;卵毒鱼类即繁殖时期其性腺,更多的是卵巢(卵粒)含有毒素的鱼类,除卵巢外,鱼体其它部分通常无毒;刺毒鱼类则指鱼体含发达的棘刺,并附以毒腺,在淡水鱼类中,毒棘通常位于鳍棘。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胆毒鱼类代表之一
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卵毒鱼类代表之一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刺毒鱼类代表之一
已有的报道指出大多数卵毒鱼类的毒素通常能被热所破坏,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加热,可以失去大部分甚至完全失去毒性,但也有少数种类,鱼卵毒素能耐热,煮食后仍会中毒,因此,对不熟悉鱼类,不要盲目食用其鱼卵。
胆毒鱼类毒素通常最为稳定,生吃、加热或泡酒等方式饮用皆具有较强的毒性,中毒后会引起多器官病变,严重者会导致器官衰竭,且无特效药物。食用鱼类胆汁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时有发生,且造成了多起死亡事件,究其原因是对胆毒鱼类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科普,同时还受一些民间偏方影响。在此背景下,特别提醒公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要摄食鱼类胆汁,特别是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胆汁(目前已知的胆毒鱼类皆为鲤科鱼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刺毒鱼类毒素引起中毒后,除本身引起的物理伤害外,还可出现红斑、肿胀、刺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会引起血压降低,昏迷而导致休克等。刺毒鱼类毒素分子结构较大,研究指出其毒素主要为一些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能被加热和胃液所破坏,因此,推测刺毒鱼类仅在鱼体存活时有较大攻击性和毒性,而鱼体一旦死亡后,其毒性会逐渐随之消失,因为蛋白质会变性(仅限于推测,有待进一步验证)。
事实上,关于有毒鱼类研究整体不足,很多相关机制与机理尚不清楚,作者借助本文对有毒鱼类进行简要科普,期望增强公众意识,防范中毒。然而,限于篇幅有限和本人研究尚浅,暂且行文于此。更多关于有毒鱼类的知识,期望在随着以后研究的深入,能再作详细探讨。
(图片、研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